工艺规程

TECHNOLOGICAL PROCESS

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工艺规程

发布者:正邦兴业浏览次数:60

   1.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工艺流程
    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子分部工程工艺流程参见“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工艺流程图”所示。

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
    本工艺规程特指置换材料为普通混凝土、置换作业为常规浇筑作业。当置换材料采用水泥基灌浆材料时, 参照执行“水泥基灌浆料灌浆工程工艺规程”相关要求。置换作业采用喷射混凝土作业时,参照执行“喷射混凝土墙体加固工程工艺规程”相关要求。
 
   2.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材料
    2.1 钢筋原材
    ⑴主控项目
    ①钢筋进场时应按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结论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②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即纵向受力钢筋强度实测值必须符合:
    a.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b.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c.钢筋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③当发现钢筋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它专项检验。
    ⑵一般项目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缝、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2.2 植筋用胶粘剂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植筋锚固用胶粘剂安全性能指标选用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标准中的“A级胶”要求。
    植筋用胶粘剂进场时,应对其品种、型号、级别、包装和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同时应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的要求,对其钢-钢拉伸抗剪强度、钢-混凝土正拉粘结强度、耐热老化性能等3项重要指标及不挥发物含量进行见证取样复验,质量检验结论符合“A级胶”性能指标规定。
    植筋用胶粘剂进场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包装、标志、出厂检测报告和进场复试报告。严禁使用过期胶粘剂、无合格证书的胶粘剂及包装破损或无出厂包装的胶粘剂。
    全面了解植筋用胶粘剂产品说明书的内容。一般,胶粘剂产品的运输和贮藏温度宜介于5℃~25℃之间,存放于干燥避光的环境中。胶粘剂最佳施工温度15℃~25℃。根据环境温度,通过试验可适当增减固化剂用量,达到匹配要求。
    植筋用胶粘剂的填料应在厂家制胶生产时添加,严禁在施工现场掺入。
    2.3 预拌混凝土
    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局部置换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委托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提供预拌混凝土。水泥选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砂选用中砂;石子选用碎石,粒径小于25mm。由中心试验室提供配合比。
 
   3.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施工机具
    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施工机具参见“主要施工机具表”所示。
主要施工器具表
机具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生产厂家CHANGJIACHANGJIA
制造年份
额定功率(kW)
备注
1
钢筋调直机
GT3/8
1部
陕西XX
2009
2.5kW
 
2
钢筋切断机
GQ40
1部
陕西XX
2011
3.0kW
 
3
钢筋弯曲机
GW40
1部
陕西XX
2010
3.0kW
 
4
交流电焊机
BX1-315A-1
1部
北京XX
2010
21kVA
 
5
电锤
TE-76
2部
德国喜利得
2011
1.3kW
 
6
冲击钻
TE-15
1部
德国喜利得
2009
1.5kW
 
7
木工电锯
MJ-106
1部
天津XX
2010
15kW
 
8
木工电刨
MB-503
1部
天津XX
2011
15kW
 
9
插入式振捣棒
φ30
2把
河北XX
2010
1.1kW
 
10
配电箱
220/380V
2个
北京XX
2010
 
3路










 
   4.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作业条件
    4.1 脚手架作业与安全防护
    本建筑物2F~4F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作业面为框架梁柱节点部位,层高4200mm。有卸荷、剔凿、植筋、支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等作业,需搭设卸载支撑架、操作脚手架和模板支撑架,均采用Φ48×3.6mm扣件式钢管,其搭设、运行、拆除执行《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要求要求,由总包单位配合完成。
    4.2 临时电源
    根据用电设备的电源功率,从总包单位临时电源引出专用线路,单独计量。同时准备照明条件,满足暗处、夜间施工需要。
    4.3 雨雪、大风天气条件下不得露天作业。
    4.4 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墙体加固施工劳动力配置
    本工程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施工配置劳动力共计18人,具体分工参见“劳动力配置表”所示。
劳动力配置表
工种
人数
备注
1
原构件节点剔凿、清理
6
 
2
脚手架作业
3
 
3
钢筋、模板、混凝土作业
6
 
4
管理人员
3
生产、技术、安全
共计
18
 
 
   5.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施工工艺
    5.1 卸荷支撑架
    卸载支撑架搭设思路是在待置换部位局部恢复混凝土梁板结构施工期支撑原状,即排距、列距均为900mm,扫地杆200mm,步高1200mm。结合模板支撑架的搭设,可距柱边500mm起步,视待置换长度决定搭设宽度,搭设宽度应超过待置换长度1500mm,且不少于3排。支撑范围延伸到局部置换影响范围。
    操作脚手架租赁移动式脚手架,留出操作高度,周边加设防护栏杆。
    模板支撑架参数与卸载支撑架相同,亦为排距、列距均为900mm,扫地杆200mm,步高1200mm,搭设时二者错落有致,满足分别受力的要求。
    5.2 局部剔除与界面处理
    5.2.1.剔除被置换的有缺陷混凝土时,在达到缺陷边缘后,再扩展剔除范围不小于50mm的长度。对缺陷范围较小的构件,应从缺陷中心向四周扩展长度和宽度均不应小于200mm的范围予以清除。
    5.2.2.剔除过程中不得损伤钢筋及无需置换的混凝土。若结构钢筋、混凝土受到损伤,应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设计单位认可后予以实施,经处理后应安排重新检查、验收。
    5.2.3.经剔凿后,对裸露的原结构钢筋清理、调直。若变形不得调直及缺失时,采用原设计钢筋植筋替补。
    5.2.4.为保证置换混凝土与原结构混凝土之间有可靠连接,剔凿同时完成界面处理。
    清除原构件涂装、抹灰或其它饰面层,剔除风化、剥落、疏松、起砂、蜂窝、麻面等缺陷,直至露出骨料新层面。尚应采用花锤、砂轮机或高压水射流做界面毛化处理,最后采用压缩空气和水交替冲洗干净。
    5.3 钢筋加工、安装与种植
    根据施工图纸等原始设计资料及现场实际测量确定置换部位及新增梁腋部位需要种植钢筋的数据。
    钢筋加工、安装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要求。
    种植钢筋工艺做法与检验要求参见“植筋工程工艺规程”相关内容。
    5.4 模板制作、安装
    置换混凝土模板面板采用δ=12mm多层板,主楞骨采用100mm×100mm木枋以间距600mm布置,次楞骨采用100mm×100mm木枋以间距200mm布置。模板支撑架排距、列距均为900mm,扫地杆200mm,步高1200mm。模板支撑架搭设时应与卸荷支撑架在平面、立面布置上做好协调,各自分别受力。
模板制作、安装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要求。
    5.5 混凝土浇筑
    本局部置换混凝土采用现浇预拌混凝土施工,安排一次性同时浇筑。在待置换部位上层楼板的适宜位置以水钻钻孔,孔径100mm,作为下料口和振捣口,随混凝土浇筑完毕即可封口。
    混凝土浇筑、养护作业应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要求。
 
   6.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6.1 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流水段划分
    本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工程划分为3个流水段,分别为:
    ①2F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
    ②3F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
    ③4F局部置换构件混凝土加固。
    6.2 卸载的实时控制质量验收
    ⑴主控项目
    ①被加固构件卸载的力值、卸载点的位置确定、卸载顺序及卸载点的位移控制应符合设计规定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②卸载时的力值测量可用千斤顶配置的压力表经校正后进行测读;卸载点的结构节点位移宜用百分表测读。卸载所用的压力表、百分表的精度不应低于1.5级,标定日期不应超过6个月。
    ③卸载时,应有全程监控设施和安全支护设施,保证被卸载结构及其相关结构的安全。
    ⑵ 一般项目
    ①当需将千斤顶压力表的力值转移到支承结构上时,可采用螺旋式杆件和钢锲等进行传递,但应在千斤顶的力值降为零时方可卸下千斤顶。力值过度时采用百分表进行卸载点的位移检测控制。
    ②卸载的支撑结构应满足强度及变形要求,其所承受的荷载应传递到基础上。
    6.3 混凝土局部剔除及界面处理质量验收
    ⑴主控项目
    ①剔除被置换的混凝土时,应在到达缺陷边缘后再向边缘外延伸清除一段不小于50mm的长度。对缺陷范围较小的构件,应从缺陷中心向四周扩展,逐步进行清除,其长度和宽度均不应小于200mm。
剔除过程中不得损伤钢筋及无需置换的混凝土。若钢筋或混凝土受到损伤,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方可进行处理;处理后应重新检查、验收。
   ②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界面处理应符合设计规定及规范要求。
   若采用高压水射流打毛,宜按规定打磨成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均匀纹路。
   ⑵一般项目 
   当对原构件混凝土粘合面涂刷结构界面胶(剂)时,其涂刷质量应均匀,无漏刷。
    6.4 置换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
    ⑴主控项目
    ①置换混凝土需补配钢筋或箍筋时,其安装位置及其与原钢筋焊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规定;其焊接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2的要求。若发现焊接伤及原钢筋,应及时会同设计单位进行处理,处理后应重新检查、验收。
    ②采用普通混凝土置换作业时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的规定,应根据规范要求留置混凝土抗压强度试块,以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③采用喷射混凝土置换作业,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查数量和检验方法,应满足《喷射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CECS161:2004的规定。
    ④置换混凝土的模板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等级。
    ⑵一般项目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措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在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在12h以内开始浇水养护。
    ②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
    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③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的水质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④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敞露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表面有凝结水。
    ⑤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之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6.5 现浇结构施工质量检验
    ⑴主控项目
    ①新置换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及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和影响结构性能或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处理后应重新检查、验收。
    ②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粘合质量应良好。
    当设计对使用界面胶(剂)的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强度有复验要求时,应按规范规定进行见证抽样检验和合格评定。
    ④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抽样检验结果应合格。其抽样数量、检验方法以及合格评定标准应符合规范。
    ⑵一般项目
    ①新置换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提出技术处理方案,经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②新置换混凝土拆模后的尺寸偏差应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的规定。